华谊电影王中磊:中国电影的阵痛期已经过去了
发布日期:2018-01-21 来源:未知 阅读量:
“如果《芳华》《前任3》没有取得这么好的票房成绩,只卖到了预期中的5亿、10亿,那大家会把2017复盘为华谊电影的又一个小年,有没有想过这种情况?”
在2018年开年,新浪娱乐对话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给他提了一个假设性问题。
“5亿、10亿也是档期内的冠军啊”,王中磊轻松一笑,在2017年年末连续打了两个票房翻身仗后,这位华谊兄弟的操盘者已经开始居安思危,将票房压力化解:“也许明年可能我没碰到爆品,但是我依然拍了很多很好看的电影,我觉得我还是成功的。”
2017年是华谊电影票房丰收的一年。上半年引进片《摔跤吧!爸爸》成功实现票房逆袭,豪取近13亿。年底的《芳华》《前任3》票房表现大大超出预期,截至1月17日分别取得超过14亿、18亿的好成绩。
复盘华谊电影2017年的表现,媒体常用的一个词是“翻身仗”。肯定华谊电影2017表现的同时,这个词也表明华谊电影前几年的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面对华谊电影票房的连连失利,媒体反复提出一个问题:华谊究竟怎么了?最后大家找到了一个名词,来解释曾经的行业老大如今所处的尴尬:阵痛期。
从“阵痛期”到“翻身仗”,王中磊复盘华谊兄弟电影的2017,也解析在高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中,华谊兄弟如何定位。
“原来我一直以为这是我的阵痛期”
2017年1月5日,在《芳华》开机当天,新浪娱乐曾在海口对话王中磊。
当时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华谊的多事之秋:和万达的矛盾导致华谊出品的电影排片受挤压;冯小刚在微博与王思聪展开论战也未能挽救《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房颓势;年末《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群星云集的大制作票房也遭遇滑铁卢。
在2016年年末的《王中磊致华谊兄弟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王中磊毫不讳言华谊电影无论在单片票房还是市场占有率上都有明显退步。
当时,王中磊把2016解释为华谊电影的“小年”。
在2018年回溯这几年的发展历程,王中磊坦言,中国电影的高速成长,也曾让他一度对华谊电影产生怀疑:
“原来我一直以为这是我的阵痛期,华谊对电影的判断是错误了吗?后来我发现所谓的阵痛期并不是华谊的阵痛期,是电影市场在成长中的一个阵痛——突然一段时间不看内容了,就看粉丝、看明星、看流量、看IP、加起来,攒局就成了,上来一个乱七八糟的电影卖四个亿、五个亿,我都看不懂,我这么认真拍一个电影卖几千万。”
经历了2015年的高歌猛进后,电影市场正在进入冷静期。2016年国庆档《爵迹》这样的大流量大明星云集的IP特效大片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绩,2017年的《摔跤吧!爸爸》《二十二》等前期不受重视的影片却成功逆袭。
王中磊认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阵痛期过去了。”
“过去了,今年特别特别明显,我觉得互联网传达的速度、电影终端对于好电影的市场调整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以前一个电影口碑传播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现在是一天,甚至一场首映结束都会被迅速扩散,然后在一天之内就会传递到消费者的部分。消费者又会很短的时间传递给终端,比如购票网站,电影院排片马上就调整。
《前任3》从16%排片到45%的排片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这个就是现在新的时代,可以看出大家把对于电影内容的传播和喜欢,放到了第一位了,外在的事儿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攒局的事儿没那么重要了。凑一些商业性的东西放在一起,但是没有一个基础的内容,肯定是失败的。”
华谊兄弟2017表现最佳的三部电影,《摔跤吧!爸爸》《芳华》《前任3》都是靠口碑传递,划出票房逆袭曲线。
王中磊透露这几部电影的票房表现的确超出团队的预期。当时对《前任3》的预期是5亿,元旦档票房冠军;而冯小刚导演对《芳华》的期待则是超过“他最不喜欢的一部电影”《私人订制》的票房纪录,王中磊的判断是10亿,贺岁档票房冠军。
无论是前几年作品票房未达到预判,还是今年的几部电影市场反响远远超出预期,都反映出如今的电影市场越来越难捉摸,甚至连身处电影圈20年的王中磊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大家每一年到盘点的时候都有可以聊的话题。比如前两年大家聊电影的寒冬是不是到了,观众对看电影有没有兴趣?国产电影的票房到底还能怎么样?电影类型还会有什么?甚至电影内容重不重要了?还是粉丝重要?流量重要?大家一直在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
王中磊表示,华谊兄弟在市场转型期的曲折中前进,让他越来越坚信内容还是最重要的因素,市场的潜力依旧是无穷大的。“我觉得中国可能这几年会很有趣。你看美国,其实它市场已经很饱和很稳定了,但它还会出现黑马,出现很牛的电影,出现话题性的作品,甚至有时候前期并不被人知道但后来变得很好的电影,我觉得这都是电影的魅力,推动创作人员可以去一直坚持做这件事儿。”
“分众这个概念越来越明显了”
《前任3》《芳华》三周破20亿,助力华谊兄弟登顶中国电影公司票房榜。根据猫眼数据,2011年至今,华谊兄弟主出品影片达到100部,总票房突破200亿,位列中国电影公司首位。
这两部华谊2017的代表作非常不同。《芳华》是华谊兄弟当家导演冯小刚的一部文艺片新作,吸引了大量非存量观众走进影院,成为冯小刚最卖座的一部作品,豆瓣评分7.8分,是一部难得的口碑票房双收的电影。
而《前任3》作为低成本系列商业片的终结篇,不仅没有走入“系列片一部不如一部”的老路,反而在社会上掀起了巨大的讨论热度,成为年度现象级影片。一方面是快手、抖音上的观众看完之后哭得肝颤,另一方面豆瓣评分仅有5.7分,很多豆瓣影迷或者一线城市影迷直言看不懂市场,“为何能卖这么好?”
“这就是分众”,王中磊给出了他的答案,“我觉得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很多观众并不一定会喜欢,但是它一定是非常好的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太经典了,但是你信不信,现在放在电影院,它也一定是分众的,也是精英影迷会特别喜欢,很多观众还是不知所云,没有那么深度的理解。”
华谊兄弟拍了20年电影,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身处于变革的漩涡之中,王中磊最大的体会是,网络时代很难再出现邓丽君、刘德华这样大家都喜爱的人了。
“分众这个概念是越来越明显了。举个例子,现在一个明星再牛,也就3000万人喜欢,另外的人不喜欢。可是他现在的这种商业价值要放在以前,他就应该是20亿人喜欢的。现在你发现这样的概念越来越少,其实就是越来越分众,电影也是这样。”
华谊兄弟也曾拍摄过属于“精英观众”的电影。2016年贺岁档的《罗曼蒂克消亡史》,被不少精英观众评为年度十佳,但是文艺化的表达影响了此片的票房。
但王中磊认为,华谊会以此片为荣,华谊也需要这样的“分众”。未来还是会研究如何继续拍此类电影、支持程耳这样的导演,票房的失利并不会影响他对导演的信心。“当时我是有一个概念,这个电影我特别想让程耳得到最好的资源,所以那部电影我们基本上网罗了最好的人才,甚至在预算上也给了很大的支持。但是电影毕竟还是有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尤其像上市企业,肯定要控制这些东西。我觉得在下一部的时候,我们会在这方面有所调整,比如预算的控制上。”
既有《前任3》这样小成本商业片的成功,也有《罗曼蒂克消亡史》这样大成本文艺片的票房失利,王中磊坦言,谁都希望能以小成本高票房的电影来“养”文艺片,但是电影的特点就是“非计算”,谁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
“如果我知道《前任3》可以卖到近20个亿,一个片子赚好几个亿,那我今年应该再投入点这样的电影咱们去养。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王中磊认为,《前任3》的成功有可借鉴之处,但是其成功模式却是不可复制的。
“谁都不要去过度依赖于某一种语言,因为每个人有自己对电影的一个评价。最近我看一些文章也提到《前任3》是小镇青年的电影,我觉得这些都是标题党,我都不去复盘这些东西。我复盘,我明天就能拍一个3000万拍的电影卖20亿吗?把它再复制成功,没有可能。但是某一种电影类型,某一种情感打动是可以复制的。比如说我拍完《老炮儿》,我就很难说再复制一个成都的老炮儿。但是《老炮儿》这种电影类型或者这种方式,是可能会产生的,但是一定不是说我再拍一个类似《老炮儿》的电影,那种命题是不会成功的。”
在“分众”的概念之下,王中磊认为最让他反思的不是《罗曼蒂克消亡史》这类电影的票房失利,而是一些在市场上完全没有掀起水花被忽略的电影。
“《罗曼蒂克》达到了我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这个导演的风格、这个电影的类型、这种电影拍摄的方式,还能成为大家喜欢的一种,因为我原先担心就没有这样的电影了。反而是觉得有一些电影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忽略了,是我比较难过的。比如说前两年我拍了一个电影,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叫《纽约纽约》。它也不见得票房要卖得特别高,但它不应该是那么少人看到的电影。没有帮助到这些年轻导演,我觉得这是我要去反思的事情。”
“我希望华谊每年都是第一”
作为资历最老的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曾经以冯氏贺岁喜剧力挽狂澜,成为票房弄潮儿。“那时候等冯小刚的电影,就像春晚等赵本山一样,是一个节日性的”,王中磊回忆。
然而随着众多电影公司的崛起,百花齐放取代了华谊的寡头地位,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王中磊坦言,让华谊兄弟回到过去的地位,的确“比较难了”。
“原因是因为市场环境,那时候整个电影市场没有这么繁荣。第一,没有这么多企业。第二,没有这么多片子。第三,比较有娱乐和商业属性的电影非常少。我昨天跟一个朋友吃饭的时候,突然聊到《正大综艺》,《正大综艺》就是在那个年代,全中国人民看世界的一个窗口。那时候看《北京人在纽约》,看《渴望》,万人空巷,全中国只看一个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互联网媒体,每天可以给你制造无数的内容,电影也是这样。”
尽管难以回复昔日的地位,但王中磊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华谊电影在市场的占比,应该是第一。
2017年之前,华谊电影已经从龙头老大的地位跌到了第五。那么,王中磊会给自己多长的时间重回第一?
“我希望每年都是第一,就是这么简单,你没有这个信心和这个目标的话你就做不好了。但是我不会因为今年没有拿到第一,我就会有多大的挫折感,但是我一定要用这样的方式和我的团队一起去做这样的事情。”
2017年年初,在复盘华谊兄弟电影的“小年”时,王中磊提出公司必须做到的一点是:丰富片单的多样性。2017年,华谊新成立的发行公司成功引进了《摔跤吧!爸爸》,主出品的《前任3》《芳华》在商业片和艺术片两大领域分别绽放,但也有《引爆者》这样未能掀起水花的作品。
王中磊坦言,虽然《引爆者》在票房上不算成功,但是华谊的片单里需要这种类型片。他认为犯罪类型片有票房天花板,但如果做得成功,也有成为爆款的可能性。“像前年我们做《老炮儿》的时候,没有人认可我们这个项目可以成为一个将近10亿的作品,因为感觉它也是有天花板,也是比较偏文艺的偏人物的作品,但是它里面的很多情感打动了观众。我觉得《引爆者》还是在人物和情感上没有找到一个裂开的点。”
2018年,华谊将继续保证片单的多样性。王中磊表示大方向是三类:
“一个是我始终坚持的现实主义题材,这也是华谊电影的文化,在这方面小刚导演、管虎导演都是做得非常出色的,他们可以把所谓商业电影的属性和一些情感的东西结合得非常好。第二是提升工业基础,比如《狄仁杰》,比如我们跟工夫影业一块合作的系列电影。第三种是更作者化的电影,这个作者化电影其实比较偏向于年轻观众的,比如田羽生,大家有时候说到《前任攻略》电影技术一般,但是他很作者化;再比如程耳导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曹保平导演的《李米的猜想》。这些电影让这些导演建立自己的风格的时候,同时建立了市场信心,然后他们可以再延续往下继续发展。我觉得我们就拍这三类电影。”
除了在电影业务上继续坚持做好内容,华谊兄弟在2017年11月还有一个大动作——成立电视数字娱乐事业部,王中磊出任了第一任总经理,并一口气发布了30多部新作片单。从1998年就开始拍电视剧的华谊兄弟,如今要重出江湖了。
2016年,王中磊从电影业务掌舵人转型为集团整体运营的操盘手,此番出任电视数字娱乐部的第一任总经理,也显示出他对于电视业务的重视。
“我从98年进这行,其实拍的第一个作品是电视剧,然后再开始拍电影。我们拍了十多年的电视剧,创造了无数好作品。但是中间大概有三四年就没有再去拍电视剧或者很少拍电视剧,其实我是觉得那时候电视剧的市场环境非常不好。
我的兴趣重新被唤起大概是三年前,我突然发现网络平台的市场化开始特别有趣,包容性特别强,这些人也对内容充满了热情。我用了两年时间建立新的储备和对电视剧这个行业的了解。
但是为什么我个人要去做总经理?最重要的是我两头的资源非常好,一个是我有平台的资源,这么多年的合作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另外一个是对于内容的理解,我觉得我是最专业化的,所以我想华谊的网剧或者电视剧,一定要像华谊的电影一样,有自己的特点。”
在华谊电影持续发展的同时,王中磊认为,华谊作为内容公司,不能缺失电视剧,他也希望电视剧业务未来成为内容端业绩贡献的重要部分。
“希望未来占集团业绩的20%左右,和电影比例差不多,但是应该比电影更稳定一些。”
2018年是华谊兄弟成立的第24个年头。集团成立以来出品了165部电影,总票房近290亿。
向300亿大关迈进的这一年对王中磊而言并不特殊:“2018年对我来说就是普通的一年吧,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还是会比较专注在企业的发展上。”
《前任3》上映的第一天,导演田羽生曾因为排片和票房的不理想而纠结,当时他问王中磊:“老板,你都拍了100多部电影了,你这都怎么过来的?”
王中磊的答案是对内容的热爱,支撑着他向前。
“一个你认为值得做的事儿,它成功了,它可以推动你往前的那个力量很大。也许明年可能我没碰到爆品,但是我依然拍了很多很好看的电影,我觉得我还是成功的。”
责任编辑:diyinews